麦久娱乐网 >> 朴成民

最火每次周云蓬唱九月我都想哭许冠英吴忠吴雨霏史帝文斯郭可盈

2022-08-31

每次周云蓬唱《九月》,我都想哭

周云蓬,这个盲人。

“作为一个盲人,能因对履行元件的输出参数要求高精度控制写出这样的文字。”很早以前,我潦草地用这种高高在上的怜悯评价他。

“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文艺青年,就看他喜不喜欢周云蓬。”有人给我甩出这句话。

就这样,我被狠狠地排除在“文艺青年”之外。

(一)

心有不甘,我开始一边看《春天责备》,一边听周云蓬唱歌。

他唱《不会说话的爱情》,我震惊了,没法相信这是一个盲人写的句子,我把歌词抄下来,反复念:

绣花绣的累了吧牛羊也下山喽

我们烧自己的房子和身体生起火来

解开你的红肚带洒一床雪花白

普天下所有的水都在你眼中荡开

怎么念怎么不舒服,怎么念怎么别扭。

那就不念,静静地听,屏住呼吸听,反反复复听。

后来,对着镜子洗脸,突然冒出一个念想:傻妞,你竟然错过了这么多的美好!

(二)

一个人的时候,就听周云蓬唱《九月》 :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海子的《九月》。

“风”是海子喜欢歌咏的事物,在海子眼里,“风”总是亲切而贴近的。尽管周云蓬看不见,但是他感觉到了。风的漂浮不定,风的来去无踪,都增加了远在远方的空间之空洞感和时间之虚无感。“远方的风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外,感觉之外。”

为什么我唱: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而不是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他自问自答:木头里有人的向往和悔意。

海子写诗的时候,周云蓬还在读唐诗,整整相距十光年。后来,周云蓬去海子母校(北大)参加他的纪念诗会,会场门口戒备森严,比进核武器基地还难。没有入场券的周云蓬被“轰”了出来。

周云蓬愤怒以至悲哀,悲哀的是,海子竟然成了一处新开发的旅游景观,门票昂贵得旅游景观,贵的恐怕连海子自己都买不起。好在他的诗印成了书,书可以自由地流传。

被拒之门外之后,周云蓬有股冲动:拉一帮孩子,在会场外的草坪上,大声唱《九月》。

他毕竟没行动。

“这样太煽情了,”他说。

3.24日,海子生日。周云蓬给他写了一些字,作为生日礼物:

我背韩一磊制定符合高速轨道交通需求的材料技术规范着吉他进北大,门卫说:人可以进去,琴必须留下

我留着头发进北大

门卫说:人可以进去,头发必须留下

我点燃名字进北大

门卫说

人可以进去

证件必须留下

我拿出身份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工作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团员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户口本。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购粮证。

门卫说:还有。我拿出死亡证……

于是,我背着自己的尸体走进了北大。

3月26日,海子卧轨自杀,25岁。

喝得踉踉跄跄的周云蓬三杯伏特加下肚之后,头晕目眩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火车司机,当你遇到诗人卧轨,请温柔地煞闸,脱轨。

(三)

周云蓬还没能写出一首好歌或好诗,就已经三十了,身为盲人,不能广泛深入地阅读是影响他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虚度的感觉像青苔一样布满墙壁”,“我把黑暗的日子拧啊拧, 拧出窗台上的一张专辑和一本书 为那些 虚度的光阴命名”。

他对这个世界要求不高。生活在一个障碍重重的世界,他比所有看得见的人都要看得清楚,“不懂地方靠想象来补充。”他这样唱。

一个盲人如何来激活、来填充想象?那么走吧,漂泊去……

他想象自己学米仓利纪会了弹琴,学会了唱歌,还能写诗。背着吉他走遍了四方,在街头卖艺,在酒吧弹唱。

他去了上海苏州杭州南京长沙还有昆明,腾格里的沙漠阿拉善的戈壁那曲草原和拉萨圣城。

宿醉于兰州,

早上闻到街边牛肉拉面的香味,

酒就醒了,

念及西北如此辽阔,

让人顿觉热情萧索。

——《春天责备》

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呆上多久,只是凭着感觉,一直走。

上海、南京、杭州,还去了泰安,他说“这个城市的空气好得发甜”,为此,在那里一住就是半年多。后来,他决定往西,往南。长沙、岳阳、白帝城、宜昌、昆明……

长年的飘荡令火车成为周云蓬梦中常有的意向,买票,找座位,等车,常常的一下午,常常是一个人。他到处走,写诗唱歌,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喜欢这种生活,“喜欢像水一样奔流激荡”。

人们总是习惯于问他,苦不苦?他笑说,还好吧。“我的爱尚且不够,因此痛苦还不够深邃。”

“我不是那种爱向命运挑战的人,并不想挖空心思征服它。我和命运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形影相吊又若即以下是有关冲击实验机的实验方法介绍:若离,命运的事情我管不了,它干它的,我干我的,不过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罢了。”

(四)

周云蓬爱笑。

柴静《看见》视频中的周云蓬开朗乐观,有着骨子里善良的阴损幽默感,亲切无比。和他的文字一般。

一头长发、满脸胡茬的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他这样形容自己的世界:“像那扇大玻璃窗/透明/冰凉/在我身后/隔开世界”,没有阳光,没有黑暗,没有存在,没有影子,亦没有秘密。

一切可以隐藏的东西在9岁就失去了光明的诗者眼中,全是透明。

所以,他的笑容亦如9岁的孩童般纯净。

视频中,周云蓬身后是“梦里水乡”绍兴悠悠流淌的小河水,远处,白墙黑瓦,有乌篷船划过。他拨动着吉他,用略带沙哑和粗糙的嗓音轻轻哼着。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眼睛看不见的人心才更加透澈?记得电影《听见天堂》中的盲人小孩,他们在树上讨论着风的颜色,他们用鼻子感受花的美丽,用手心感受雪花的温度,用耳朵感受音乐的旋律……他们告诉你“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对于死亡,我们不能以生的角度去感知它,正如不能以视觉来体会失眠,不能用听觉来体会耳聋。”他说。

“宁静是什么?是全人类都在你耳旁耳语,好像夜里床下有一只蟋蟀。”

想必,他的世界是宁静的。

(五)

他把他的文字,他的歌,看成是他的盲人影院。是他的手和脚,它们甚至比他的身体和房屋更具体,更实在。“感谢他们承载着我在人群中漫游,给我带来面包、牛奶、爱情和酒。”

“不试图理解什么人,人活着不是为了理解所有人的。理解,有时也是一种干预,不理解反而可能是一种快乐。”

他把想说的东西都在歌儿里。

听他的声音,总觉得哪里被卡住,即便他唱得如此平静——那种平静背后有种让人心痛的纠缠。他的吉他也是平静无比,像是雨棍中的沙沙声,一粒一粒落在心里,让人说不出的疼。

他用灵敏的耳朵听见“沉默如迷的呼吸”:

千钧一发的呼吸,水滴石穿的呼吸,

蒸汽机粗重的呼吸,玻璃切割玻璃的呼吸。

鱼死破的呼吸,火焰痉挛的呼吸,

刀尖上跳舞的呼吸,彗星般消逝的呼吸。

——《沉默如迷的呼吸》

(六)

周云蓬幽默。

他把自己的行动比作是“造歌运动”,他总说自己的歌是“糟糠之作”。

“糟糠”背后,藏着灵气。

门外是苍茫的天地,

归路是芳草萋萋,

如今我成了走失的孩子,

忘记了家在哪里。

——《归路》

音乐是游荡在我们头上的幽灵,它抓住谁,谁就发疯似的想唱歌。他仅凭一人一琴一盲杖,唱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终将会老,但他的歌会更健壮更年轻。

(七)

人们通过《不会说话的爱情》知道了周云蓬,而更多的人因为《中国孩子》,知道了他批判现实的一面,他冷静旁观着,思考着,歌唱着。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

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

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

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

胡椒猫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

……

——《中国孩子》

他带着《中国孩子》到处巡演,回忆演出总是带给他满足感。“那么多人和我一起唱”——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

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

……

他调侃道:“如此下去,我不成了计划生育宣传员了?”

从第一张专辑《沉默如迷的呼吸》的诗意浪漫,到《中国孩子》的浓烈的批判的转变,用音乐发声,让人们喜出望外。

其实,这并不奇怪,他是诗人,也是呐喊者。他抒情,他也悲凉地调侃。他“喜欢永远保持矛盾”。他说,要警惕不要被公众的惯性牵着走,不能使音乐沦为工具。

老子曾经说过:五色令人目盲。

我们身处于这个太多光明充斥在眼的世界,常常令人目不暇接,无形中忽略掉了许多很宝贵的东西,我们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都不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

有的时候,恰恰要等到所有的光线都全部消退了,黑夜来临了,我们才会开启我们另一只眼睛,看到我们平时在自己或者是灯光之下,所看不到的这个世界的另外一面。

而周云蓬,就是看到了明眼人都看不到的东西。

也正因如此,每次听到他的音乐,我都能很快地安静下来。

让我抽身于朝九晚五的机械生活,用音乐营造了一个远离喧嚷的个体世界,好像清风草原归鸟为你歌唱,这是在车水马龙的日常生活里的一种奢侈的存在。

文章转自我们的民谣与诗

http://www1.idnae.com/plus/html/column.html
云阳县印刷
西城区网带
泸州工服
友情链接